《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范文

作者:

关键词: 实践能力;教师资格证;能力培养; 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1-11-25 15:27

  要: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打破了传统师范生教师资格证申请制的传统,扩大了参加考试人群的范围,同时也增加了考试的多样性和实践性,这给师范类学校的师范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调查统计,笔者发现,相比于笔试考试,学生在教师资格证的面试考试阶段失败率更大。在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下,师范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缺陷暴露无遗。为了加强示范院校的教学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应该核心实践能力教育多管齐下,增加实践性课程学分、改革学科课程教学方式、合理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打破了传统师范生教师资格证申请制的传统,给师范院校办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师范生在新的环境下被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部分师范院校也借此机会改革了传统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式,在加强教育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对教师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

2015年始,我国全面推进实行教师资格证国家考试制度,通过提升教师行业的准入难度,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示范院校对教师行业的垄断,很多非师范专业但是有志于从事教学活动的学生也开始参加教师资格证统考,这给师范专业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就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的师范类学生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似乎优势全无。

新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内容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以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为例,传统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考察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但是在新的考试制度下,又增加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的考察。在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考试中,其考试的内容包含了小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实施和教学成果评价等,这些内容都与小学教学的实际工作紧密相关,考生在理论知识外必须具备大量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写出正确的答案。

与此同时,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也从传统的单纯知识点记忆考试变为了注重对考生综合分析、推理以及教学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此外,在面试中,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采取了难度更大的结构化面试和情境面试的方法。考生在面试中要现场随机抽取课题,并进行试讲和答辩。考官会结合考生在面试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心理品质素养、职业认知深度等维度进行综合打分。

综上所述,新的教师资格证在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考察,并且向非专业类考生敞开了大门,在考试内容上也更加多元和丰富,因此,给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师范生参与教师资格证国考情况分析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实施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后,教师资格证年均通过率在30%左右。与此相反,在未实施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时,考试通过率在70%以上。笔者对所在地区某师范学院2017级师范类学生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情况进行抽查,结果显示,共有61人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笔试科目的人数为30人,通过率为50%,单科通过率在80%以上。艺术类专业共有14人参加考试,通过笔试科目的人数为7人,通过率为50%,单科通过率在70%。共有62人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笔试科目的人数为32人,通过率超51%,单科通过率达81%。由此可以看出,该示范学院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并且全部通过的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一个科目。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对通过笔试科目并且参加面试的学生进一步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的30位学生中有10人通过,通过率在34%以下。参加艺术类专业教师资格证面试的考试的7位学生中仅有1人通过面试,通过率在14%以下。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的32位学生中,有10人通过考试,通过率在32%以下。由此可见,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面试要比笔试的难度更大。这主要是因为面试考察的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

在调查之后,笔者对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部分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师范专业在诸多专业中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它既是学科专业,也是教育专业。但是,很多师范类院校多重视学科专业的课程而忽视教育专业的课程,在教育类课程上大多只设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方法三门学科。对于今后要从事教学教育的学生而言,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教师资格证对教育学考察的范围也远远多于课程设置的内容。

其次,师范类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多以课堂授课的能力进行,主要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形式进行。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的发展,学术涵养深厚的老师可以通过深动的授课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不利于培养人民教师。因为,对于未来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必须培养教学的能力,才能够适应未来的教学需求,同时才能够适应教师资格证考试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

最后,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他们在从事学术研究和从事教师行业之间往往选择前者,而比较轻视前者,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此外,示范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要求学生以为人师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身,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职业素养。但是,目前师范生普遍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不高,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动力有待加强,这导致他们在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时,自身的综合素质往往不符合国家对于教师职业的普遍要求。示范院校的学生必须要从进校起就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效规划,有计划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

三、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

1.增加实践性课程学分

在实施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之前,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方案都比较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重视学科专业课程,轻视教育类课程。教师资格证统考的出现使师范类学校了解到要重视师范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提升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学分。

在进行教学实践类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难度的层次性。在低年级中,设置中小学参访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中小学的一般日常性教学活动。在中年级中,设置体验性实习活动,要求学生观摩名师讲课,并在特殊情况下给中小学教师充当助教。在高年级中,设置实习活动,要求学生在相应的学校完成定岗实习任务,并设置一定的学分进行考察。

2.改革学科课程教学方式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将所学的知识以有效的形式传输给学生,但是在目前的师范生教学过程中,师范生主要以听课为主,是课堂传递的知识信息的接收者。但是,在未来的课堂上,师范生却是信息的传递者。从接收者到传递者的角色变化需要师范生积累大量的讲课经验。师范生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时,暴露出了明显的学科知识解读能力弱的缺陷。

为提升师范生的学科知识应用和解读能力,师范类院校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学校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模块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为核心,以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查的各个学科为样板,重建课程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还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让师范生充分展示自我,应用所学,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3.合理设置教师教育课程

传统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偏重考察教育的理论知识,这导致学生的教学能力不强。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后,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加了教育心理学、学生发展、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学生心理辅导等考试科目。学校针对这些科目也增加了响应的课程,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那么好。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在专业课设置结构上安排并不合理,有时甚至出现重复开课的现象,导致出现知识点增多、易混淆,知识结构混乱等现象。

师范类学校需要针对这种现象合理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先后顺序应该按照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顺序来设置,课程内容则应与师范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提升其课堂教学的时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珊珊. 从教师资格证考试新规看音乐师范生技能储备[J]. 北方音乐, 2016, 36(10):214-215.

[2]杨桂梅, 周志奇, 窦玉凤,. 师范生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策略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历史专业为例[J]. 高考, 2017(6):12-13.

[3]黄英姿. 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压力建立师范生“双向协同培养”机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 31(8):103-104.

[4]于鸿丽, 杨渭清. 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8(1):15-16.

[5]姚玉环. 教师资格“国考”下民族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7(6):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