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河海学子青春与梦想的花朵》改论降

作者:

关键词: 舞蹈;青春;梦想;

发布时间:2022-02-15 11:31

纲要:舞蹈表演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将音乐、情感、动作以及场景等进行了充分融合,非常注重视觉效果,它用一种比较含蓄的表演形式赋予动作特殊的含义[1]。舞蹈是梦想与热情的凝结,舞蹈因梦想与热情而具有生命力,青春因舞蹈的存在而绚丽多彩。《禹·志》是江苏省河海大学献给观众的关于“青春熔铸于梦想”的优秀舞蹈作品。

《禹·志》是江苏省河海大学创造出的体现思想与艺术巧妙融合的优秀作品,得了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江苏省特等奖它的专业性高,它由曾担任过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舞蹈队副队长的吴建老师担任编导,由林璐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它的内容丰富,它集合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河海大学校史校情校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内容;它的感情真挚,它倾注了河海人民与水结缘,顺水而生的深厚感情。下文,我将分几个部分来赏析优秀舞蹈作品《禹·志》

第一部分,欣赏舞蹈作品《禹·志》将传统文化与舞蹈融合的创新性。

《禹·志》以大禹治水传统文化故事为重要基点,结合古典舞蹈的表演形式,为观众演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幻联动。古代黄河不定期发水灾,沿岸百姓财命皆亡,民不聊生。这时,大禹出现了,他带领群众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在治理水患中取得了巨大进步。新时代,年轻的河海学子决定承大禹之志,平四方水患;以天下为任,保江河安澜,在舞蹈中演绎与大禹梦幻联动的场景。舞蹈服装以蓝色渐变式为主,在裙摆舞动中向观众展现百年河海厚重的文化底蕴。河海学子上善若水,笃实敦行  寇冠英说,只要带着自己的本土文化去外面比较,它绝对能胜”,这确实是这样的。《禹·志》紧紧贴合河海传统文化,河海学子坚信立足河海文化才能丰富这支舞蹈的内涵,才会体现高湛的艺术修养。在舞蹈中,来到现代的大禹将贾煊赫托举起来,骄傲地挺立在朵朵浪花中,寓意河海人民善于汲取传统智慧,勇于承担治水之责,面对惊涛海浪绝不轻言放弃。在舞蹈编排和演绎中,贾煊赫和他的同伴为角色注入了自己年轻人对梦想,对舞蹈的热烈和追求,“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在跟优秀的人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就会要求自己变得跟好,想要去遇见更好地自己。”整段舞蹈中,我们看到的是舞蹈演员们的努力与发光的样貌,是年轻的舞姿与青春的热血淋漓。

第二部分,欣赏舞蹈作品《禹·志》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与舞蹈融合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文化的发展,多次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禹·志》在主题上贴合习总书记“文艺作品要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的要求,将梦想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青春燃烧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力量。演绎《禹·志》是河海大学的年轻学子,他们也许并不是专业的舞者,但他们是最狂热的舞蹈爱好者,最有活力的文艺作品展示者。他们主动承担传承创新河海优秀文化的“双一流”高校建设任务,与专业的老师一起不断磨合与探讨,最终才成就了这么优美传奇的作品。贾煊赫在舞蹈中饰演“小禹”,他是一个喜欢挑战,不拘泥于舒适圈的人,自从他加入舞蹈团后,经常争分夺秒地训练。舞蹈功底差,他就将午饭和午睡时间用来练基本功;经验不足,他就和老师同学多多交流,品赏专业舞者的作品;错过了练习舞蹈的最佳年龄,他就勤加练习,不断赶超同伴。可以见得,他心中是保持对舞蹈舞台的梦想的,他期盼与那个演绎的灵魂结合,共同奔赴梦想的长河。

贾煊赫一直浸润在河海文化中,在我国洪涝救助中NGO的作用与困境一文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抢救洪灾、治理水患方面拥有独特见解,和同伴一起为治水寻找方法,整理经验。在自然界中,人与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在生产落后的时代,人们在疏浚完河道,治理完河水后,庆祝的方式就是在河道周围开宴席,宴请乡亲们热闹热闹。但到了现代,人们的治水能力逐渐提高,庆祝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用文艺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欢喜。于是,就出现了像贾煊赫一类的青年人用专业舞蹈的方式表达人们治水的传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禹·志》不仅仅是一个舞蹈作品了,而是河海水文化在新时代的闪耀明珠。

第三部分,欣赏舞蹈作品《禹·志》舞台表现力。

在我看来,整段舞蹈都是内容丰富,富含意义的。在音乐响起后,蓝色纱裙舞者先舞动,表示泛起浪花朵朵,然后“小禹”出场,他手持一本书,潜心研读着,舞台的灯光照在他的身上,显得那么纯真,这不正是河海儿女的真实写照吗?河海儿女就是这么的纯真善良啊!他们生活在海上丝绸之路和运河交汇的河海一岸,性格自然是开朗乐观,温柔似水,开放包容的。之后,在朵朵浪潮中,“小禹”看到了穿越时空而来的“大禹”,“大禹”手持工具耜,身着粗布麻衣麻裙,这是舞剧里典型的大禹治水时的形象,[2]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那舞者的角色是大禹,足见文化传承的身影。亮黄色的灯光打射在“大禹”的身上,显得那么神圣,(这就体现了大禹在河海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小禹”虔诚地望着他,仰慕尊敬之情溢出眼角,流淌在布满蓝色光晕的舞台上。

之后,是“大禹”和“小禹”共舞,他们借助耜,翩翩起舞,忘我投入。三分四十三秒,“大禹”将耜交给“小禹”,并走到浪花中央,“小禹”悬在耜上,双脚向下挥动,仿佛是在压制汹涌的浪潮。这时候,音乐突然变得高亢激烈起来,舞台灯光也变成了紫蓝色,代表浪花的蓝色纱裙舞者们活跃起来,随音乐激情舞动,“大禹”在“浪花”中翻滚跳跃,而后,“小禹”来了,他仿佛是被浪花冲得失去了方向,漂浮在水上,彷徨失措。“大禹”尽全力地拉着他,托举着他,让他免收浪花侵扰的伤害。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这不正是大禹造福河海后代的生动体现吗?大禹是河海儿女的守护神,福泽后代。

然后,舞台上白光闪烁,“小禹”站在高石上,目光追随着“大禹”,“大禹”则站在浪花中,左一挥,挥平千层浪,有一踩,踏实脚下淤。他不辞辛劳地努力着,不让浪水扑向“小禹”分毫,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献身精神啊。舞蹈五分三十二秒,洪水平静了,“大禹”将耜平立与蓝色浪花中,顺着金色的光辉走出来,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光芒散落在“大禹”和“小禹”的身上,这一幕,让观众感觉一股热流划过心尖,暖呼呼的。

舞蹈的最后,“大禹”托举着“小禹”,“小禹”手持工具耜,立于浪尖。“小禹”贾煊赫捧起课本朗诵大禹之声,这寓意着河海人民不断传承大禹文化精神,不忘本来,推陈出新,始终保持着对传统话文化的依恋感。“以天下为任,保江河安澜”是大禹对河海儿女的承诺,河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禹·志》舞台表现力极强,画面、音乐、道具都非常令人感慨和震撼,给予观众一场优美的视角盛宴。随后,在河海大学的迎生晚会,跨年联欢晚会等学校大型活动上,《禹·志》作为压轴之作,也面向河海大学的学生表演了,均获得一致好评。我认为,这不仅是他们对舞蹈表现力的赞美,还是他们对河海文化氛围的享受。国家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从各方面完善自己,美学不只是面向文艺工作者,普通人也可以在美学中怡情养性,也可以产生独特的共情能力和创造力。